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,青年返乡如何从“流动”走向“共生”成为核心议题。四川大学商学院返乡采风队发布《“城乡两栖”现象下青年返乡的渐进路径研究——基于西部四省的实证调研》报告,通过分析西部四省典型案例,提出“硬环境筑基+软服务增效”的融合模式,为青年扎根乡村提供实践范本。
调研显示,青年返乡阻力呈现“硬件缺失”与“软件滞后”交织的特征。硬件层面,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城市的50%,医疗教育资源分布失衡,某县村级卫生室执业医师缺口达60%;软件层面,政策执行存在“重引进轻培育”倾向,缺乏对青年职业规划的长期引导,同时乡土文化认同度下降导致青年归属感薄弱。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反映:“村里快递三天才到一次,产品损耗率高达15%,政策补贴却只针对初期投资,后期运营缺乏支持。”
报告创新性提出“硬环境筑基”三大工程:实施“数字乡村新基建”计划,重点建设县域大数据中心和村级物流站点;推进“教育医疗均等化”行动,通过“县管校聘”机制调配优质师资,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;开展“人居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,打造兼具生态与功能的公共空间。软服务增效则聚焦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:建立“返乡青年成长档案”,提供个性化职业导航;推广“新乡贤文化节”“乡村创客大赛”等活动,增强青年文化认同;联合金融机构开发“返乡创业保险”,覆盖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。
研究团队强调,城乡融合不是单向输血,而是双向价值重构。下一步将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“青年返乡助力计划”,探索“城市反哺乡村”的资源共享机制,并推动建立东西部县域结对帮扶平台,实现经验与资源的跨区域流动。